张艺谋与冯小刚:才华与贵人,谁成就了导演传奇?
演艺圈的导演很多,但唯二的顶流,一定是“勤勤恳恳”的张艺谋和“聪明绝顶”的冯小刚。
说起这两位风格类型不一的导演来,也很有意思。

在电影风格上,张艺谋更擅长复古文艺,冯小刚更偏向商业喜剧;
在作品数量上,张艺谋筹拍的电影超过20部,冯小刚接近20部;
在大片拍摄上,张艺谋更重视视觉效果,冯小刚更追求实际效果;
虽说风格数量拍摄手法不一,但两位导演的实力,还是个可以从日常筹拍的作品中battle出来的。

从所筹拍的作品中来看,很明显,张艺谋的导演能力要高于冯小刚。
其实,只要关注一下两人的导演历程,就能很轻松地发现。
冯小刚之所以在导演路上混得好,是因为他背靠贵人。
而张艺谋,则完全地靠才华。
是以,仅从导演能力来说,张艺谋高了冯小刚几个台阶。

虽然早些年,两人的差距并不大。
可能这边张艺谋才导出《大红灯笼高高挂》,那边冯小刚又导出了《甲方乙方》。
但等时间前进十几年,来到2019年,就能很轻易地发现。
在张艺谋忙着筹拍国家级项目、导演自己的大作时,冯小刚正在家中闲得发慌。
是以,实力,才是决定一个人事业征途的中心点。
所以,那些年来,靠贵人的终归还是败给了才华啊!

张艺谋的导演之路
1950年,张艺谋出生于陕西西安的一个小康家庭。
他的爸爸是军人,退役后在农林局上班;母亲是外科医生,任职于西安交大附二医院。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高知家庭并不多见。
是以,张艺谋不平凡的一生,早已可以预知。
同正常小孩的发展路线一样,张艺谋一路从幼儿园读到了中学。
但正当他准备继续求学,走向学习更高峰时。
突兀地,因为家庭缘故,他被下放到了农村。

下放到了农村的张艺谋很不适应当下的环境,是以,在村中的大多数时光,他都是孤独度过的。
在那段孤独的时光中,张艺谋也不是什么都没得到。
在日复一日的乡村生活中,他爱上了画画。
在乡村画画的日子很美好,也很充实。
可这种美好且充实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很快,张艺谋就凭借自身优秀,被破格招进了纺织厂做工人。

彼时,张艺谋还很年轻。
虽然他已经成了家,立了业。
但显然,这个爱好远方的少年,并不想在黑沉沉的工厂过完自己的一生。
于是,1979年,恢复高考后。
果断地,张艺谋不顾亲人劝阻,以28岁的“高龄”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冯小刚的导演之路
在张艺谋报考北电追寻自己的大学梦时,对人生还迷茫着的冯小刚才刚经历高考失败。
兴许是不想人生不止步于眼前,考大学无望的冯小刚转换路径,跑去参军了。
且这一参,就是多年。
1982年,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后,张艺谋被分配去了广西电影厂。
在那里,他的才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刚进入广西电影厂时,张艺谋是从摄影开始干起走的。
虽然进入电影厂的前两年,张艺谋没有拍出什么大作品来。
但在1984年,进入电影厂的第三年。
借着电影《一个和八个》,张艺谋把自己的摄影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特别强调了影片的造型思维和观念更新。
虽然,他的摄影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还是很压抑。
但很明显,仅从手法上来说,他已经实现了自我能力的突破。

两人的转型与对比
1983年,在张艺谋忙着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的同时,冯小刚才刚进入演艺圈。
原来,转换赛道没多久后。
冯小刚就凭借着自身才华,被调去了北京文工团。
在文工团,冯小刚一直工作到退役。
等退役后,又借着极高的情商被调入了北京城建开发公司总工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对一般的军人来说,退役后能找到这么一个香饽饽,自然,满足的不得了。
可显然,冯小刚并不是一般的军人,他是个抱负极高的文艺工作者。
是以,在城建公司工作没两年后,他就进入了演艺圈从事美术助理这一职业。
而冯小刚之所以能够从文艺行业转到美术行业工作,得益于贵人郑晓龙的帮助。
在城建公司工作时,因缘际会,冯小刚结识了老大哥郑晓龙。
彼时的郑晓龙,不同于初出茅庐的张艺谋和冯小刚,他早已在电影界站稳了脚跟。

所以,傍上这么一个大贵人后。
自然,冯小刚的前程短不了哪里去。
在冯小刚背靠大哥郑晓龙参与筹拍电影时,闲不住的张艺谋又于1986年去主演电影了。
1986年,受吴天明导演邀请,张艺谋参与了电影《老井》的拍摄。
这是张艺谋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出演一部作品。

之后,不过张艺谋没有再主演过任何一部作品,但显然,就这么一部80年代拍摄的作品,就彻底地证明了他的演技。
借着《老井》这部电影,张艺谋勇夺三金影帝。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勇夺三金后,依据当时的名气,张艺谋完全可以从摄影师转行到演员,快速积累财富。
但这位爱好执导作品的电影人拒绝了,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高价片酬,选择返璞归真,继续在幕后付出。

两人的辉煌与低谷
1987年,张艺谋携手巩俐,创作出了一部惊世大作《红高粱》。
这是张艺谋筹拍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也是他和巩俐合作的第一幕戏。
借着这部电影,张艺谋不仅捧回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还巩固了自己天才导演的地位。

《红高粱》大获成功后,张艺谋又再接再厉,拉着巩俐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
其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还真实反应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

这边张艺谋拉着他的“谋女郎”正沉迷于复古文艺的拍摄,那边靠高情商攀着权贵的冯小刚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年,在张艺谋为他的导演事业忙得要死要活之际,借着老大哥郑晓龙的帮助,冯小刚结识到了他的第二个贵人——王朔。
同大哥郑晓龙相比,二哥王朔的利用价值更大。
当时,王朔不仅是京圈大佬中的一员,还是位才华出众的小说家。
所以可以想象,要是攀上了这位贵人,前途会是多么的远大。

为了攀上这位才华兼具权势的贵人,冯小刚伏低做小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那段时间,他不仅常拍王朔的马屁,还会专门抽时间来研究这位大佬的作品,以期在下次的聚会中能够侃侃而谈,赢得贵人注目。
在冯小刚的一味付出下,很快,王朔注意到了他,并与其处成了好友。
这下,大哥有了,好友也在了,资源人脉都拥有的情况下,不成功好像不现实。
于是,1991年,在郑晓龙导演的作品《遭遇激情》中,冯小刚第一次尝试起了编剧工作。

同张艺谋一样,冯小刚也是位出道即巅峰的人物。
仅凭着这部《遭遇激情》,他就拿下了第11届金鸡奖最佳编剧。
好兄弟拿到了奖,实力也得到了认可。
本就有心思让好兄弟来编剧作品的王朔也发了力,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冯小刚成为了作品《编辑部的故事》的编辑之一。

如果说电影《遭遇激情》只是让冯小刚的编辑能力得到认可。
那么作品《编辑部的故事》可以说是冯小刚红遍大江南北了。
协助拍摄完作品《遭遇激情》后,冯小刚继续跟着他的大哥二哥混。

在这期间,冯小刚执导和改编出了不少经典作品。
比如《永失我爱》、《一地鸡毛》、《甲方乙方》。
其间,《甲方乙方》是最受瞩目的一部影片。
无他,这部喜剧片彻底打开了冯小刚的商业电影之路,也让他坐实了贺岁片鼻祖的地位。

两人的现状
现在来看张艺谋和冯小刚在导演路上的差距,会发现,两人之间相差的尤为大。
在这之前,两人间虽会有差距。
但这差距,不是很大。
但在这之后,可相差的不得了了。
在冯小刚闲的到处旅游时,张艺谋在处理国家级的项目。
在冯小刚因生活清闲而被倍感无聊时,张艺谋正被观众崇拜的称呼为“国师。”
在冯小刚只能躺在家中看自己过往作品时,张艺谋正精力充沛的筹拍着他的大作品,以期一鸣惊人。

所以冯小刚,是羡慕张艺谋的吧!
当然,这种羡慕并不可耻。
毕竟从实力上来说,冯小刚是应该羡慕张艺谋。
要知道,冯小刚之所以能在导演届混的开,是靠贵人的。
而张艺谋,全凭才华。